作者:王肖芳,系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新时代‘大思政课’研究”负责人,安博·体育_安博(中国)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以此作为认识的出发点,考量在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锻造形成的“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艰巨但意义重大的时代问题,即如何把脱贫攻坚精神讲深、讲透、讲活?对该问题的回答不仅是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金课”的需要,而且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把脱贫攻坚精神讲深
把脱贫攻坚精神讲深是讲透、讲活的根本所在。反之,理论讲解流于表层,实践讲解肤浅粗糙,价值讲解庸俗低端,脱贫攻坚精神就将成为飘游在水面的浮萍无所依托。
1.要从理论的深刻性角度把脱贫攻坚精神讲深
理论的澄清有助于理论的广泛传播和深度认同。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脱胎而出的脱贫攻坚精神,是精神生产的一个典型体现,具有理论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现实性。从理论层面来看,一方面,要讲清楚脱贫攻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完美呈现。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认为,精神的产生是现实的人的活动的必然产物,某一精神的产生必然受到它所处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只能产生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兵团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只能产生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区精神、抗洪精神只能产生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同样的道理,脱贫攻坚精神只能产生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另一方面,要讲清楚脱贫攻坚精神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不断推进全国各族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根据我国发展具体现实,提出了脱贫攻坚战略。脱贫攻坚精神是对脱贫攻坚战伟大实践的高度凝练和科学概括,是共同富裕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色内容,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有重要组成部分。
2.要从实践的纵深性层面把脱贫攻坚精神讲深
只有从反贫困的实践史中,才能够将脱贫攻坚精神讲深。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贫困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华夏文明5000年就是同贫困作斗争的5000年。历史上,农民阶级为了摆脱贫困,与封建统治者发生过无数次斗争。可是,直到封建社会末期,贫困问题也未能得到实质性的改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站在了历史的舞台上,面对贫困问题,毛泽东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全国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实践之路。这条路尽管走得曲曲折折,但总体来说,成就大于挫折。历史进入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地认识到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全党上下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采取超常举措,实施了脱贫攻坚工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我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上首次整体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3.要从影响的幽深性视角将脱贫攻坚精神讲深
只有从影响的幽深性视角出发,才能把脱贫攻坚精神讲深。脱贫攻坚精神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彰显。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在脱贫史上堪称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成效最佳,是一件注定载入人类史册的伟大事件。从这个意义来看,脱贫攻坚精神的影响力必然具有历史的幽深性。从新时代向过去看,脱贫攻坚精神终结了缠绕中国人民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千年未有之大功绩。从新时代自身看,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给与全国各族人民的一份靓丽答卷,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振了老百姓对党的信心。从新时代向未来看,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脱贫攻坚精神可以成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永不衰竭的思想源泉。从新时代向国外看,绝大多数国家仍旧面临一个紧迫的问题:“老百姓很贫穷,政府怎么办?”中国的脱贫实践回答了这一历史谜题,为世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由此可见,要把脱贫攻坚精神讲深,就要从历史的幽深性出发不断挖掘脱贫攻坚精神的历史价值、当代价值、未来价值和世界价值。
二、把脱贫攻坚精神讲透
把脱贫攻坚精神讲透,是讲深、讲活的关键所在,讲不透意味着说不清道不明,意味着讲了跟没讲一样。
1.通过专业宣讲队伍把脱贫攻坚精神讲透
术业有专攻。讲透脱贫攻坚精神,需要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强、理论积淀深、讲课水平高的专业宣讲队伍。这支队伍的构成,包括脱贫攻坚政策的制定者、推进者,包括经验丰富的基层党员干部、脱贫致富者,包括身处一线的调研者、采访者,包括经验的总结者、成效的检验者,包括思政课教师,包括国内研究者、国外取经者……换句话说,这支队伍应该是一切涉及脱贫攻坚工作和具体事务中那些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且愿意讲脱贫攻坚精神的优秀人才。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精神的人讲精神,就不愁脱贫攻坚精神讲不透。走上讲台的各省省委书记和省长可以通过自己的高远站位讲透脱贫攻坚的政策和地域特色,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鲜明特点讲透脱贫攻坚的理论和内容,基层党员干部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讲透自己和周围人的脱贫攻坚故事,脱贫群众可以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讲透老百姓的真情感和真心话。
2.通过脱贫攻坚成就把脱贫攻坚精神讲透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要围绕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来讲透脱贫攻坚精神,就是要充分呈现脱贫攻坚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展现人民群众在脱贫致富后的美好生活。《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经过8年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共同富裕的路上坚持一个也不能掉队的恒远信念,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脱贫攻坚的拦路虎,最终使量变积累到质变,千百年来人民群众的致富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变成现实。正是这一系列伟大成就成为中国式脱贫攻坚的强劲文化支撑,向国际社会展示出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中国式现代化样貌。
3.通过内容逻辑关联把脱贫攻坚精神讲透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脱贫攻坚精神这一“奇文”由六个方面组成,这六个方面并非各自独立毫不相干,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得益彰,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具体而言,“上下同心”是思想前提。上下同心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如果离开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想认识,脱贫攻坚战就会成为一片散沙,必然归于失败。“尽锐出战”是基本要求。脱贫攻坚是一场持续了数千年的战斗,不使用精兵强将,不全力以赴对待之,只能成为这场战争中量的罗列。“精准务实”是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精准既定,剩下的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毕竟“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开拓创新”是动力源泉。“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离开创新驱动,脱贫攻坚就会因动力不足而无疾而终。“攻坚克难”是推进路径。脱贫攻坚是一场面向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的战争,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只有胸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气魄,才能够切实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攻破一个又一个堡垒。“不负人民”是价值导向。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唯一价值导向,离开人民,党就失去了执政的根基和存续的源泉。脱贫攻坚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和推进人民美好生活中的具象实践,脱贫攻坚为了人民、脱贫攻坚依靠人民、脱贫攻坚成果为人民所享,脱贫攻坚正是在这一理念下取得最终胜利的。
三、把脱贫攻坚精神讲活
把脱贫攻坚精神讲活是讲深、讲透的灵魂所在。离开“讲活”,“讲深”“讲透”只能是不切实际的空谈。
1.通过灵活的方法把脱贫攻坚精神讲活
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要将脱贫攻坚精神讲活,就要在方法的选择上花点心思,用点功夫。切实做到在讲脱贫攻坚精神时能够根据不同的事件、面对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灵活的方法。事务不同,讲脱贫攻坚精神的方法就要“因事而化”。如经验汇报要多采用定量的方法,鼓励动员应多采用定性的方法,强调优势多采用对比的方法,剖析不足多采用列举的方法等等。语言的使用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在“大事”上使用庄重严肃的语言,在“小情”上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场合不同,讲脱贫攻坚精神的方法就要“因时而进”。作为理论宣传者,要善于抓住不同场合提供的时机,根据需要选择不同方法。在田间地头与在省委省政府重要工作会议上讲脱贫攻坚精神所采用的方法有天壤之别,在严谨的学术会议上与在夜市撸串时讲脱贫攻坚精神所采用的方法当然也要有所区分。对象不同,讲脱贫攻坚精神的方法就要“因势而新”。给大学生讲脱贫攻坚精神,就要多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既让大学生看到鲜活的事例,又能够启发大学生的思维。给农民讲脱贫攻坚精神,就要多使用追溯法,让农民群众产生“同理心”,从而形成共鸣,达成共识。给企业人士讲脱贫攻坚精神,就要多使用目的导向法,从脱贫攻坚精神产生的实际价值帮助企业认识脱贫攻坚精神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尤其是面向社会大众时,要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利用好各种艺术形式把脱贫攻坚精神讲活。
2.通过生动的故事把脱贫攻坚精神讲活
讲好一个故事胜过万千大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脱贫攻坚精神是由无数个成功的事实、光辉的形象、真挚的情感、深刻的道理锻造而来,讲好脱贫攻坚精神,就是要向听众展示好脱贫攻坚过程中产生的生动故事。一是讲好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脱贫攻坚的生动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及一个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山涧林场,无不记录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之旅,一方土炕、一张方桌、几条板凳,无不映照出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二是讲好普通干群排除万难带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故事。在脱贫攻坚中涌现出一大批令人钦佩、可歌可泣的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要讲好这些平凡之人背后的伟大故事。三是讲好脱贫攻坚中以奋斗改写命运的故事。脱贫攻坚精神造就了一批改写命运的奋斗者和拼搏者,将这些具有生命力的、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讲精彩,也就讲活了脱贫攻坚精神。
3.通过世界的认同把脱贫攻坚精神讲活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用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为世界各国摆脱贫困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发布公告表示,中国的减贫奇迹,为推进全球减贫事业做了巨大贡献。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盖伊·赖德认为中国的脱贫工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认为中国脱贫事业值得他国学习。俄罗斯《劳动报》、新加坡《联合早报》、蒙古国《民族邮报》、西班牙《国家报》等纷纷报道了我国脱贫攻坚的经验。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脱贫攻坚战的成功经验早已走出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走进了五大洲四大洋那些希望摆脱贫困的或希冀过得更好的国家。结合国际社会对中国脱贫攻坚的高度认同,尤其是吸收了中国脱贫攻坚经验后在实践中改变了贫穷面貌的国际事例讲解脱贫攻坚精神,会让脱贫攻坚精神更为鲜活。
媒体链接:http://www.nopss.gov.cn/n1/2022/0519/c373410-32425391.html